
雷竞技RAYBET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雷竞技RAYBET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1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古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中国与各方携手同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筑就通向美好未来的阳光大道。
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深刻阐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伟大的思想,凝结着历史的智慧,启示着未来的方向。
从擘画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倡导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到提出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习近平主席为各方携手推进这项开创性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一载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
——我国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建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我国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基本建立了多元、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与共建国家间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60万亿元。“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签署数量和互认国家数量均居全球第一,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11月15日上午10时20分,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站台缓缓驶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
2024年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在重庆团结村站准备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驰而不息,这支往返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跨越新里程,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如今,中欧班列已通达25个欧洲国家的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的100余个城市,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共建“一带一路”奏响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2024年2月1日,在陕西西安,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共促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
今年10月26日,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吉国立技术大学内,由浙江承建的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正式揭牌。
鲁班工坊,是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主要是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被称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共建鲁班工坊是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推动的重要项目。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说,“在中亚国家设立更多鲁班工坊”。
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启运。8年多来,中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日起,造福人民、惠及民生,就是其不变的目标。11年来,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落实落地:
2014年12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泽蒙—博尔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近70年来贝尔格莱德市多瑙河上仅有一座大桥的历史;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让物流运输变得快捷和成本可控;
甘肃首趟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在敦煌市铁路西货站综合货场等待发车(2022年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2年3月,中国援建的特本克蒙中柬友谊医院投入使用,改善了柬埔寨的医疗条件,降低了当地居民看病花销;
2024年8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瑙鲁艾沃港码头升级改造项目反渗透泵房正式通水运营,更好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建成启用,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帮助共建国家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11月29日,装运铁矿石的海铁联运班列经过福建莆田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附近的一座桥梁(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发展的故事中,人永远是最活跃的主角。在共建国家人民眼中,“一带一路”是越来越好的生活,也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斐济楠迪,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内,巨菌草长势惊人,11月份一天能长5到8厘米。
2012年,斐济农业和水道部楠迪推广官阿特勒尼·乌伊纳卡洛与中国专家紧密合作,将菌草技术引入斐济。“菌草不仅可以培育出高品质的食药用菌,还可作为优质饲料,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是斐济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她说。
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等交流合作形式,如今,菌草项目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脱贫、就业、治沙、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2024年8月26日,林占熺教授(右二)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文价值。
跨越大洋大陆,人民心心相印。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鲁班工坊、“光明行”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亮点品牌,促进了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这条惠及各国人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携手谱写丝路时代新篇章
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中国和秘鲁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双方代表进一步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规划。中秘将深化在基础设施和物流、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互利合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伙伴国家同中国双向奔赴,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
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秘书处揭牌,正式启动秘书处工作;
9月,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宣布将启动专利加快审查试点、地理标志保护和合作试点等一批新的务实合作项目;
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9)》,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路径……
今年以来,各方合作不断深化,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2024年9月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来自伊朗的参展商(前左一)向观众介绍产品。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愈发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有决心,有诚意,更有行动: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1年多后,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其中,“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置于八项行动之首。
命运与共,逐梦同行。
这是愈加宽广的“合作之路”——我国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
这是充满机遇的“发展之路”——我国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
这是备受关注的“普惠之路”——我国将继续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和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预计到2030年可使相关共建国家的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同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中国将携手世界,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绘就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文字记者:魏玉坤、周圆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徐曼、张善臣、郜新鑫、王宇轩

雷竞技RAYBET新华全媒+丨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创造新纪录
雷竞技RAYBET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 题: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创造新纪录
新华社记者顾煜、戴小河
初冬时节,准噶尔盆地东部已是银装素裹,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内一派繁忙景象。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和吐哈油田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至今,这里的页岩油产量已超百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迎难而上 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99.7、99.8、99.9……随着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数字慢慢跳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或紧盯屏幕,或仔细核对,当数字变为100时,中控室内气氛热烈,这意味着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11月24日,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两名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生产井压力,保障页岩油平稳生产。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页岩是如书页般层层分布的岩石。页岩油是附着在页岩石或者缝隙中的石油,属于最难开采的油之一。因此,开采页岩油,在业内也被称为从石头缝里“榨”石油。
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四川、渤海湾5个大型盆地和柴达木、江汉、苏北等8个中小型盆地。准噶尔盆地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吉木萨尔、玛湖、五彩湾—石树沟三大凹陷区,总资源量超30亿吨。
“准噶尔盆地的页岩油主要以陆相为主,相比北美海相页岩油,其连续分布面积偏小、成熟度偏低,开发难度极大。”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地质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依伟介绍,2020年,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复函同意设立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吐哈油田准东采油管理区总工程师孙辉辉表示,尽管曾被一些外国专家认为在这里开采页岩油是“天方夜谭”,但经过多年持续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示范区页岩油年产量增长显著,为国内非常规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创新模式 寻找页岩油开采“金钥匙”
在国外,把含油性好、开采价值大的页岩油优质储层称为“甜点区”。吉木萨尔页岩油开采难,难在储油层之深,更难在“甜点区”之薄。在这里,储油层平均深度达3800米。深藏其中的“甜点区”如同波浪般起伏分布。
11月24日,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工作人员在页岩油联合处理站工作。(张睿 摄)
“页岩油储层就像是地下长长的‘夹心饼干’,‘甜点区’就像夹在中间的‘奶油层’。在钻井过程中需要控制钻具横向沿着‘奶油层’去钻,增加与‘奶油层’的接触,后期才能产出更多页岩油。有些‘奶油层’不是直的,或拐弯,或向上拱起,或向下折叠。”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工艺研究中心副主任鲁霖懋说,穿越“奶油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优质储层识别,“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那咱们就自己去探索。”
科研人员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实地试验,终于探索出一套页岩油开采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优质储层识别技术得到突破。”鲁霖懋说,此外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示范区开采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绿色智能 页岩油开采更加高效环保
车行茫茫雪原,路两边不时出现的集装箱式小房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这是我们采油的无杆泵,取代了传统的‘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将数千米之下的页岩油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地面,单井能耗显著降低。”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员工孙鹏科告诉记者,如今随着油田数字化转型,生产运行实现“无人巡检+故障维修”,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目前我们的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单井全覆盖,依托物联网技术,无杆泵采油平台的温度、压力等参数,会自动传输到中控室,实现了无人巡检。”
在改变传统采油方式、从根本上改善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同时,示范区还持续推进一系列技术革新,不断实现废料无害化处置与循环再利用。光伏发电与油气开采结合、二氧化碳驱动采油……一项项举措实现了页岩油开采更加绿色环保。
目前,我国已成立3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包括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大庆油田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希望通过我们推动页岩油增储上产的实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力量。”陈依伟说。

雷竞技RAYBET新华鲜报丨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雷竞技RAYBET 新华社西宁12月28日电 题:高峡出平湖!看“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汪伟、周盛盛、张龙
大坝锁黄河,高峡出平湖。
2024年12月29日是龙羊峡水电站成功截流45周年的日子。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龙羊峡水电站,在时代大潮中昂首挺立守护黄河安澜。
守安澜——
治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024年11月,龙羊峡大坝实现了“体检”与管理的全面智能化。管理部门可以精准判断大坝状态,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
黄河安澜再添新保障。
“龙羊”藏语意为险峻的沟谷,是黄河进入黄河峡谷区遇到的第一个峡谷。作为根治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的枢纽工程,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在1979年成功截流黄河,黄河岁岁安澜从此有了保障。
从空中俯瞰水库,昔日湍急的黄河水,到这里已是碧波万顷的湖面,温顺而清澈。
一座178米高的水坝,在黄河上游造就了相当于1700余个西湖大小的“天湖”,创造当时国内最高坝高、最大库容、最大发电量等多项纪录。
这是2018年11月9日拍摄的冬日龙羊峡水电站全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难以想象,近半个世纪前,5万多名建设者在海拔2700米、年冰冻期长达6个月的高寒地带,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制造、施工创造了这个惠泽千秋的伟大工程。
时至今日,龙羊峡电站依然是黄河流域库容最大的水库,它和下游刘家峡水库等共同承担黄河下游九省(区)的灌溉、防洪、防凌和供水等综合利用任务。
黄河安澜处,涌动文旅潮。
穿行在龙羊峡镇,一幢幢保留下来的旧式办公楼,带你感受火热的建设年代,体味“龙羊精神”;乘船游湖,两岸林立的奇石、幽深的峡谷,沉浸式感受自然的壮美……龙羊峡已成为许多游客心中的“中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龙羊峡生态旅游景区总经理程保明说,凭借自然风光与红色旅游资源,龙羊峡旅游日渐火爆,近两年游客量年均增长达30%。今年,龙羊峡全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营收超过2000万元。
这里,黄河故事加速书写。新业态也正铆足劲,迈向新台阶。
看“风光”——
水电之功,首在发电。
今天的黄河上游,大大小小的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龙羊峡正演绎滴水化绿电,水光互补新“风光”。
塔拉滩,距龙羊峡约130公里的一片荒滩,如今已是绿色为底、蓝色为盖的“牧光之城”。
“变化始于2013年,在绿色发展推动下,海南州在这里规划布局了光伏产业园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切羊说。
目前,塔拉滩已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建成面积3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光伏板拼接成“蓝色海洋”,发出的绿电输送至全国各地。
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塔拉滩“新生”,不仅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光照、充足的空间,更因为得到龙羊峡水电支撑,解决光伏“昼多夜少”等发电不稳定的问题。“用水支撑光,这里的电,全部为清洁能源。”切羊说。
改变不止于此。光伏板遮挡下,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流进土地,荒漠逐渐长出绿草。
2022年6月9日,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电站内活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牧民也赶着羊群进入光伏产业园。“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新模式在这片荒滩上诞生。人们把这里形象地称为“牧光之城”。
48岁的当地牧民叶多,靠着这片新牧场,养了近300只羊。“过去草场面积大,但产草量低,搞养殖要大量买饲料。如今省下饲料钱,‘光伏羊’也成了新品牌。”叶多说。
目前,光伏园区附近4个乡镇、13个村的3056户牧民因此受益。
观“鱼跃”——
驱车驶入龙羊峡库区,碧波荡漾的黄河吸引着八方来客。一间间农家乐招牌上,写着当地另一新特产——冷水鱼(虹鳟)。
家住龙羊峡镇的冯庭贵,养过牛,放过羊,却从未养过鱼。初次接触这种冷水鱼,他心中暗暗纳罕,“这能行吗?”
如今,已是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捕捞队队长的冯庭贵谈起冷水鱼头头是道。
“传统吊网捕捞会让虹鳟鱼体内因紧张产生更多肌酸。我们现在用吸鱼泵连鱼带水直接送入车间,保证鱼肉质鲜嫩。”他说。
龙羊峡水库,全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左右,有5米以上透明水体,适合高原冷水鱼生长。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开始在这里投资,以规模化、智能化方式养殖虹鳟鱼。
2024年10月18日,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给冷水鱼降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记者在水库看到,养殖网箱内,一根管子匀速晃动,将饲料喷洒入水。操作室内,养殖人员通过电脑,控制养殖过程。加工前,鱼水一体乘“电梯”出湖;电击后放血;覆冰后转运、加工;成品打包后,三小时内用冷链物流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冷水鱼对水质要求高,公司还自主研发粪便收集器、水下清污器等环保设备。“保持水质就保证了鱼肉品质。”龙洋知鲜技术部部长马小军说。
在一系列养殖、环保技术支撑下,龙羊峡水库冷水鱼的出口额已占全国冷水鱼出口额的97%。
变化在继续,但不变的是“龙首”昂扬的姿态。

雷竞技RAYBET一国际石油出口管道在俄泵站遭无人机袭击
雷竞技RAYBET 新华社莫斯科2月17日电(记者刘恺)里海管道集团公司(CPC)17日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位于俄罗斯南部的一个石油泵站17日遭无人机袭击。虽无人员伤亡和石油泄漏,但管道输油量有所下降。
消息显示,位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克鲁泡特金石油泵站当天遭到7架无人机袭击。目前石油泵站已暂停运行,公司减少了通过石油管道的传输量。公司的所有股东,包括美国和欧洲方面代表,都已获悉无人机袭击情况。
里海管道集团公司的石油管道连接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新罗西斯克港,全长超过1500公里,是哈萨克斯坦主要石油出口管道,输出量占全球石油日供应量的1%。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出产的石油通过该公司管道输送到新罗西斯克港,在港口装船后运到国际市场。里海管道集团公司的股东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公司等。